一、概念总结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来实现学习。
二、学习方法
1. 构建知识框架: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梳理已有的知识体系,为新知识的融入搭建基础。
2. 深度理解概念:对于新学的概念,要深入探究其内涵和外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3. 积极联系旧知:不断思考新知识与过往知识的关联,促进同化过程。
三、学习计划
第一阶段(1-2 天):通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第二阶段(3-4 天):深入研究理论中的关键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5-6 天):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他人讨论交流。
第四阶段(7 天):总结学习成果,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四、学习后的提升
1. 提升学习能力:能够更高效地获取和整合新知识,优化学习策略。
2. 改善思维方式: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3.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
五、深度思考分析结果
1. 第一层:理论基础
– 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包括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即新知识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以及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
2. 第二层:同化模式
–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下位概念。
–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上位概念。
– 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处于同一概括水平。
3. 第三层:教学应用
– 逐渐分化原则:先教授最一般、概括性最强的知识,然后逐步分化。
– 整合协调原则: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六、核心信息点及解释
1. 核心信息点:强调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实现的。
– 解释:这意味着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融合,只有建立了这种实质性联系,学习才更有效果和深度。
2. 核心信息点: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
– 解释: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为理解知识的层级结构和学习顺序提供了指导,帮助学习者根据不同的知识关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3. 核心信息点:教学原则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解释:逐渐分化原则和整合协调原则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七、关键问题及解答
1. 问题:如何判断新知识是否能够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
– 解答:可以通过思考新知识是否能够被已有知识解释、能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否与过往的经验和理解相关联来判断。如果新知识能够自然地融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并且在理解和应用上不存在冲突,那么就可能建立了实质性联系。
2. 问题:在实际学习中,怎样促进上位学习的发生?
– 解答:首先,需要对已有的下位知识有扎实的掌握和理解。然后,通过对多个具体下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抽象出更上位、更概括的概念。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尝试从不同的下位知识中发现共性和规律,以形成上位的知识结构。
3. 问题:并列结合学习在哪些学科中较为常见?
– 解答: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较为常见。例如,数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物理中的热力学和电磁学,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它们之间在知识结构上并非上下位关系,而是处于同一概括水平,需要通过并列结合学习来掌握。同时,在社会科学中,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也属于并列结合学习的范畴。
第三章 培训中的学习理论
本节要点
X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
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
索取号: 密级: 公开
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知识分类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
一、策略提出的背景 –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 njude.com.cn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 清华大学出版社
更多参考文档 请访问 包阅-AI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