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业务复杂度治理方法论–十年系统设计经验总结_AI阅读总结 — 包阅AI

包阅导读总结

1. 业务复杂度、系统设计、治理方法、降低复杂度、优化重构

2. 本文主要探讨业务复杂度,介绍了其定义、分类、影响及原因,重点阐述了降低业务复杂度的方法和优化重构原则。

3.

– 复杂度综述

– 定义:业界无统一定义,斯坦福教授给出复杂度量公式。

– 分类:主要面向业务复杂度治理。

– 影响:研发成本高、稳定性差。

– 业务系统复杂度高的常见原因

– 模块多且关系复杂,互相依赖。

– 大量变化提升开发时间权重。

– 降低业务复杂度的方法

– 抽象分治,分解复杂度,包括领域拆分、领域内拆分、子领域/系统内部拆分、方法逻辑拆分、系统合并。

– 添加注释,使代码易懂。

– 配置化,包括业务对象、业务规则、业务流程可配置。

– 使用规范降低复杂度。

– 业务复杂度优化重构原则

– 小步快跑。

– 先写后读。

– 先轻后重。

思维导图:

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sWmE-A15bPzA76wrQnv1NA

文章来源:mp.weixin.qq.com

作者:京东物流??尹昊喆

发布时间:2024/9/5 8:53

语言:中文

总字数:4455字

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评分:91分

标签:业务复杂度,系统设计,软件工程,代码规范,配置化


以下为原文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用户推荐转载,旨在分享知识与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邮箱 media@ilingban.com

复杂度综述

理解,首先 MCube 会依据模板缓存状态判断是否需要网络获取最新模板,当获取到模板后进行模板加载,加载阶段会将产物转换为视图树的结构,转换完成后将通过表达式引擎解析表达式并取得正确的值,通过事件解析引擎解析用户自定义事件并完成事件的绑定,完成解析赋值以及事件绑定后进行视图的渲染,最终将

1、什么是复杂度

软件设计的核心在于降低复杂性。–《软件设计的哲学》

业界对于复杂度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斯坦福教授John Ousterhout从认知负担和工作量方面给出了一个复杂度量公式

子模块的复杂度cp乘以该模块对应的开发时间权重值tp,累加后得到系统的整体复杂度C
需要注意:如果一个子系统特别复杂,但是很少使用及修改,也不会对整体复杂度造成太大影响。例:spring框架内部代码较为复杂,但由于几乎不需要我们去变动,所以对系统的整体复杂度影响并不大

2、复杂度分类

本文主要面向业务复杂度的治理

3、业务复杂度高的影响

(1)研发成本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维护代码;同样的需求,可能需要要修改更多的工程和类

(2)稳定性差。过高的业务复杂度,会导致系统难以理解甚至理解出现错漏,改动代码后极易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问题

业务系统复杂度高的常见原因

理解,首先 MCube 会依据模板缓存状态判断是否需要网络获取最新模板,当获取到模板后进行模板加载,加载阶段会将产物转换为视图树的结构,转换完成后将通过表达式引擎解析表达式并取得正确的值,通过事件解析引擎解析用户自定义事件并完成事件的绑定,完成解析赋值以及事件绑定后进行视图的渲染,最终将

1、业务系统模块多,关系复杂,互相依赖

比如一个电商业务,会包含商品、订单、采购、库存、财务等多个系统,系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依赖关系关系,如订单系统依赖库存充足才可以正常下单,采购依赖商品必须创建才可以发起采购;而系统内部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如订单系统可以包含接单、营销、会员等各个子系统

如下边的业务处理代码,不点进具体的方法,根本不知道做了什么:

        public void handleBiz(){        step1();        step2();        step3();    }

再比如下边的业务处理代码,做了方法定义外的操作,开发者很容易遗漏重要信息

        public Po convert(Dto dto){        Po po=new Po();        po.field=dto.filed;                mapper.update(po);                XXGateway.update(dto);        return po;    }

大量的变化造成花在系统上的时间增多,提升了开发时间权重;

降低业务复杂度的方法

理解,首先 MCube 会依据模板缓存状态判断是否需要网络获取最新模板,当获取到模板后进行模板加载,加载阶段会将产物转换为视图树的结构,转换完成后将通过表达式引擎解析表达式并取得正确的值,通过事件解析引擎解析用户自定义事件并完成事件的绑定,完成解析赋值以及事件绑定后进行视图的渲染,最终将

1、抽象分治,分解复杂度

(1)领域拆分

a、实体类的系统。映射到物理实体,比如商品中心、用户中心、地址服务等

b、流程类系统。映射到多个角色的串联协调工作,比如供应链上单,审核类系统等

c、计算任务类系统。映射到虚拟计算机类及数据处理,比如搜索排序、推荐计算等

供应链领域化拆分例子:

(2)领域之内拆分

01、变与不变拆分。将不易变化的系统能力拆分出来,上层适配各种业务逻辑,底层提供稳定的能力单元。如营销领域,将优惠卡券这个不易变的内容作为一个子系统来设计。

02、场景隔离。如B/C隔离,B端业务复杂度较高,流量较小,更注重数据建模、可配置、可扩展;C端业务复杂度低,但是流量较大,更注重高性能、高可用。
例:营销领域进行【变与不变拆分】+【场景BC隔离】例子:

背景:营销域即有面向商家的营销资质、营销活动管理,又有面向C端用户根据活动领红包、优惠券的高频业务

其中,B端业务逻辑较复杂但请求量小,C端业务逻辑较简单但请求量大

治理方案:【变与不变拆分】+【场景BC隔离】

建设营销B端服务。提供面向商家的营销活动管理,重心放在建设复杂的营销活动模型、处理复杂的业务流程;

建设C端用户系统,提供面向C端客户的领营销资产、消费影响资产服务,重心放在高并发、高可用建设;

建设底层营销资产管理服务。如卡券中心提供生成卡券、消费卡券、查询卡券等基础稳定的服务。相对不易变化,不需要经常迭代;

上层的服务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来决定把卡券发给谁、什么时候发、发多少,业务场景变化或者有新的场景时,经常需要迭代

背景:

01、业务上。库存业务面向的业务场景较多,如采购加库存、销售扣库存,退货加库存等等;库存扣减逻辑也较复杂,如一个sku下多个渠道按照优先级扣减、一个sku有多个批次按照过期时间先后扣减等等;

02、技术上。为了提升性能,高频操作场景会先操作redis缓存,再异步同步DB数据

治理方案:抽象业务+变与不变拆分

库存操作业务可以抽象为:根据用户条件、库存划分规则定位到需要操作的库存记录,按照库存记录对库存进行操作

变与不变拆分:01、DB库存操作、Redis库存操作建设为底层支撑能力,仅提供基础的库存加减能力,尽量保障其不变性,避免大幅度的改动影响所有业务 02、根据业务逻辑去定位库存,这部分相对来说变化比较频繁,由上游业务系统进行处理

库存架构如下图:

(3)子领域/系统 内部拆分

01、代码分层。确定每一层的分工;确定调用关系,不能跨层调用;如果下层能解决的复杂性问题,不要放到上层,如:外部接口调用失败重试,不能放到服务层

    @Override    public InsertDeptResponse insertDept(InsertDeptRequest request) {                log.error("insertDept request:{}",request);        InsertDeptResponse response=null;        String umpKey = XXX;        Profiler.registerInfo(umpKey, true, true);        try{
checkParam(request); checkAuth(); response=XXFacade.insertDept(request); }catch(BizRuntimeException ce){ log.error("XXX"); response=XXX;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XXX"); response=XXX; Profiler.functionError(info); } log.error("insertDept response:{}",response); Profiler.registerInfoEnd(info); return response; }
  • 业务逻辑层:整体负责接口中的业务逻辑处理。主要进行各领域间的逻辑串联、数据处理
  • 领域服务层:以某个核心概念为核心组件领域服务,如权限服务,将该领域相关能力进行收口,提供给上层可复用的能力
02、自上而下的结构化分解。使用金字塔原理,将复杂逻辑进行结构化自上而下分解

背景:供应链业务中,二维码牌安装服务流程特别复杂,理解与修改都很困难;流程中用到很多数据,在不同方法中被重复获取

结构化分解后的流程:

拆分后主方法伪代码:

public void setUp(){        paramCheck();        initData();        businessCheck();        businessExecute();}

(4)方法逻辑拆分。职责单一、命名准确

方法随意命名,尤其是做了与命名无关的事情,会极大地增加复杂度,影响阅读者对代码逻辑的理解

(5)系统合并

如果多个系统逻辑上耦合严重,改了一个模块,另一些基本都要变动,考虑将这些系统合并

2、添加注释,使代码易懂

(1)代码思路要通过注释/自注释标识出来

例:redis模式的库存操作,在处理逻辑主方法中,较为清晰的标注了每一步核心逻辑

(2)注释应当能提供代码之外额外的信息

重视What和Why,而不只是代码是如何实现的(How)

01、一些不那么直观的代码,可以附上原因

02、设计思路,特别复杂的,可以考虑贴上设计方案的地址

3、配置化

(1)业务对象可配置

业务中用到的同类型对象特别多,使用硬编码方式维护困难时,可以考虑抽象出可配置化的对象配置中心
如:商品中心,将商品抽象为sku,并提供名称、价格、重量等可配置的属性

(2)业务规则可配置

业务中规则部分特别复杂,可以考虑抽象出可配置化的规则配置中心
如:售卖策略配置,某sku在某业务线+某业务场景中,必须搭配某种前置sku,以XX价格进行售卖
业界有多种开源规则引擎,如Aviator、Drools、QLExpress等,不同的规则引擎在功能、性能、学习维护成本上有一定差异,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来进行选型

背景:物流能力中心项目中,要计算不同的仓类型、不同的资源类型(人员、场地、物资、车辆等)、不同履约时效的履约能力,每种场景接入的参数都不一样,计算工时也不一样,算法还经常需要调整,如果使用硬编码的方式,要对几十种业务组合编写业务逻辑,工作量大,维护困难

方案:引入规则引擎,实现业务规则可配置,提升开发、维护人效

(3)业务流程可配置

如果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不同的执行流程,可以考虑引入流程配置框架,如:一些业务场景,流程执行顺序为A–>B–>C,另外一些业务场景执行顺序为C–>B–>A,还有一些业务场景执行顺序为B–>A–>C。
注:流程配置框架相对比较复杂,更适合平台/中台建设,其他场景建议谨慎评估后再引入
流程配置框架的核心:流程编排+能力复用(插件化),前提是流程抽象➕流程标准化
业界流程编排框架:阿里TMF、美团BPF、京东物流batrix

TMF2.0 配置流程:

4、使用规范降低复杂度

本质上,是做好约定,简化思考。如:一个类命名为OrderDao,不需要看代码,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这是一个订单数据处理的类

(1)代码规范

(2)架构层级规范

系统分层级。上层调用底层,避免底层直接调用上层,同层级尽量避免互相调用

例:物流百川三层架构,定义了系统层级,使系统交互有序

业务复杂度优化重构原则

理解,首先 MCube 会依据模板缓存状态判断是否需要网络获取最新模板,当获取到模板后进行模板加载,加载阶段会将产物转换为视图树的结构,转换完成后将通过表达式引擎解析表达式并取得正确的值,通过事件解析引擎解析用户自定义事件并完成事件的绑定,完成解析赋值以及事件绑定后进行视图的渲染,最终将
1、小步快跑。每个迭代要能独立交付,保障每次迭代充分验证,更快看到重构效果
2、先写后读。通过双写,验证新模型的可行性;通过数据一致性校验后,再逐步迁移读接口

3、先轻后重。先做简单逻辑再做复杂逻辑。先迁移轻业务,有了经验后,再去迁移更复杂的重业务

🤝关注【京东技术】后台回复【加入京东】获取专属社招校招内推码!
底层能力:维护用户基础数据、行为数据建模、用户画像分析、精准营销策略的制定

功能支撑:会员成长体系、等级计算策略、权益体系、营销底层能力支持

▪用户活跃:会员关怀、用户触达、活跃活动、业务线交叉获客、拉新促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