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全栈体系全链路架构最佳实践优化方案落地实施_AI阅读总结 — 包阅AI

包阅导读总结

1. 关键词:性能优化、全链路架构、Webpack、WebP、服务器

2. 总结:

本文讲述了作者从全栈开发工程师到技术经理的经历,分享了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性能优化方案,包括 Webpack 打包优化、图片格式优化、服务器优化等,以提升项目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3. 主要内容:

– 性能优化篇

– 作者经历

– 全栈开发工程师:外包公司,技术落后,业务量小,无需考虑复杂场景。

– 开发组长 -> 技术经理:初创企业,前后端分离,规模扩大,分享优化方案。

– Webpack 打包方案优化

– 问题:打包慢,首屏白屏加载时间长。

– 原因:打包文件多且大。

– 解决:使用插件分析打包体积,进行 Gzip 压缩。

– 前端工程化体系二

– 问题:早期项目图片加载问题多。

– 原因:图片格式及大小问题。

– 解决:导入 WebP 格式并压缩图片。

– 服务器工程化体系一

– HTTP/2 方案与 OSS 方案优化(未展开)

思维导图:

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TarS7weVslLmdE7y1EImA

文章来源:mp.weixin.qq.com

作者:完美句号

发布时间:2024/6/16 9:37

语言:中文

总字数:10712字

预计阅读时间:43分钟

评分:91分

标签:全栈,性能优化,Webpack,Gzip压缩


以下为原文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用户推荐转载,旨在分享知识与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邮箱 media@ilingban.com

点击关注公众号,“技术干货”及时达!

一、前言:

从刚毕业到现在也有近4个年头,最开始接触的是PHP + jQuery的开发,到后面的SOA分布式、K8s微服务,目最新团队使用了一段时间AI辅助开发,接触的业务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在不断的项目驱动学习与自我技能提高中,在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项目,做了很多全链路的优化。

image.png

阶段一(全栈开发工程师):

就职于一家外包公司,公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比较少,对产品迭代速度的要求较高,此时更多的需要一些全栈的工程师,一个人开发从前到后全搞定,主要是做一些CMS、写一些官网、一些jQuery H5的页面,Laravel Blade模板+ Bootstrap的后台管理系统模板,所用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而且每天都是比较重复工作,外包的业务量较小,也不需要考虑并发、事务场景,往往索引都不需要加。如下为经常使用的Bootstrap的后台管理系统模板,基本上靠开发“3板斧头闯天下”。

image.png

阶段二(开发组长 -> 技术经理):

进入一家初创企业公司,公司人员配置还是比较正规的,前后端分离的工作模式,有专业的运维岗位,相对于全栈开发,虽然增加了些沟通成本比,但是对于产品迭代的质量还是有所保证的,从某些角度来看,其实还是提高了效率,前后端分离后可以使前后端工程师分工更加明确,大家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 让后端工程师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以及性能优化、安全。

公司也是逐渐规模越来越大,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在企业内部落地的一些优化方案的最佳实践。性能优化的关键在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综合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代码优化、数据库优化、服务器优化、前端优化等。


三、场景一(Webpack打包方案优化):

1. 问题点描述:

项目使用是Vue开发的后台管理系统,随着项目逐渐增加新功能,没有做一定的优化策略,项目打包越来越慢了,而且网站的首屏白屏加载时间也越来越多,用户体验越来越差了,同时,也遭到业务的各个部门的投诉,技术团队内部紧急解决这个问题。

image.png

2. 原因分析:

打包的文件太多,有序号的文件就将近733个chunk文件,总的大小也快接近50Mb的大小,这样会导致文件加载越来越慢,而且每次发版本的时候,都需要重新刷新一下整个hash值的文件。

image.png

3. 解决思路:


4. 技术点思路分析:

可视化打包体积大小分析插件:webpack-bundle-analyzer

(1). 作用:

查看打包后的文件大小与其中组成成分,可以查看哪些文件占用较大。

  • ②. 针对多余的包文件过大,对首次影响加载的效率问题进行剔除修改。
  • ③. 将捆绑内容表示为方便的交互式可缩放树形图【可视化试图】。

(2). 模块功能:

  • ④. 支持缩小捆绑,会解析它们实际大小的捆绑模块、gzipped大小。

(3). 实现:

首先进行“webpack-bundle-analyzer”这个插件的安装,使用npm install和yarn install都可以,看自己的需求进行安装,可以根据自己的webpack版本来决定安装的版本(webpack@3.8.1)。

yarnaddwebpack-bundle-analyzer@4.10.2
image.png

修改“webpack.prod.config.js”文件中,增加引入“webpack-bundle-analyzer”这个插件,在Plugins插件属性中,增加“new BundleAnalyzerPlugin()”实例化的对象,可以使用默认的配置即可。

image.png
constwebpack=require('webpack');
...
constBundleAnalyzerPlugin=require('webpack-bundle-analyzer').BundleAnalyzerPlugin

module.exports=merge(webpackBaseConfig,{
output:{
publicPath:'/dist/',
filename:'[name].[hash].js',
chunkFilename:'[name].[hash].chunk.js'
},
plugins:[
newBundleAnalyzerPlugin(),//使用默认配置
......
]
});

不过,需要配合 webpack 和 webpack-cli 一起使用,运行“yarn build”命令后,打包完成会自动在在网页上显示一个report.html的文件项目资源包的交互式可视化树形分析图,可以直观地分析打包出的文件有哪些,及它们的大小、占比情况、各文件 Gzipped 后的大小、模块包含关系、依赖项等,对应做出优化,从而帮助提升代码质量和网站性能。

image.png

可以看到上面的可视化树形分析图,有些Chunk文件很大,占面积越大的文件,其文件的大小越大,最大的达到了4.22MB,部署到服务器之后,在浏览器中加载的时间越长,鼠标移动到相对应的板块上,就可以直接查看各个文件的大小,得到可视化的分析结果之后,接下来就对占比比较大或者依赖程度比较高的文件进行优化了。

通过上述的分析图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些项目存在的问题点信息:

  • ①. 了解Chunk包中的真正内容,以及打包后生成了哪些文件
  • ②. 找出哪些Chunk包模块尺寸最大,哪些文件会存在复重(如图中Tinymce富文本),看起来是每个文件夹都有一套代码,没有公用起来
  • ③. 查找误引入的模块,比如说有些模块根据在项目中没有使用到,或者使用过了,在后续的迭代项目中更换了功能,但是代码还在。
  • ④. 通过“Gzipped”选项,可以查看Chunk包文件压缩之后的大小,并且与原始文件实际大小进行比较,压缩率是多少。

当然,此时,在生产流水线打包,肯定会报错的,可以作为CLI的一个工具来使用,直接可以打包为一个json文件用于分析,可以在package.json中scripts命令中增加一条命令:

"build:chart":"vue-cli-servicebuild--profile--json>stats.json",

5. 落地方案实施一(Gzip压缩):

Gzip是一种 http 请求优化方式,一种用来改进web应用程序性能的技术,gzip压缩比率在3到10倍左右,可以大大节省服务器的网络带宽。

  • ②. 对于用户量多的网站,开启 gizp 压缩会大大降低服务器压力,提高加载速度、降低服务器流量成本。
  • ③. 节省了服务器的网络带宽,节约的流量非常可观。
  • ⑤. Gzip算法特性,代码相似率越大压缩效率越高(风浪越大,鱼越贵)。

如下左图描述了Gzip的工作原理图:

    • a. 在 request header 中设置属性 accept-encoding:gzip。
    • (1). 如果支持 gzip,则向浏览器传送压缩过的内容。
    • b. Response headers返回包含 content-encoding:gzip。
  • ③. 浏览器接收响应后判断内容是否被压缩,如果被压缩则解压缩显示页面内容,浏览器先解压再使用,对于用户是无感知的。

  • image.png

    从右侧的可视化树形分析图中可以看到,原始的文件大小是47.74MB,通过Gzipped压缩之后的代码是5.75MB,相当于节省了88%的空间大小,可以大大的加速了远程资源的加载,同时也节省了带宽,所以说导入Gzip压缩是快速体现加载速度最快捷,收益也是最大的方式。

    两种 Gzip 实现的压缩方式:

    • ①. webpack打包生成 .gz 文件【推荐】:

      • a. 通过 webpack 配置生成对应的 .gz 文件。
      • b. 浏览器请求 xx.js/css 等文件时,服务器返回对应的 xxx.js.gz 文件。
    • ②. 服务器实时在线将请求 xx.js 文件进行gzip压缩后传输给浏览器:

      • b. 服务器压缩的时间开销和 CPU 开销(及浏览器解析压缩文件的开销)为代价【重点】,来节省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开销。

    方案一:Nginx服务器Gzip压缩方案:

    server{
    ...
    gzipon;
    gzip_buffers416K;
    gzip_comp_level6;
    gzip_min_length100k;
    gzip_typestext/plainapplication/x-javascriptapplication/javascriptapplication/jsontext/cssapplication/xmltext/javascriptapplication/x-httpd-php;
    gzip_disable"MSIE[1-6].";
    gzip_http_version1.1;
    gzip_varyon;
    ...
    }

    参数解释:

    //是否开启gzip
    gzipon|off;
    //压缩的页面最小字节数,超出进行压缩
    //页面字节数从header头中的Content-Length中进行获取,默认值是0.
    //太小就不要压缩了,意义不大
    gzip_min_length100k;
    //缓冲区(压缩在内存中缓冲几块?每块多大?)
    //获取多少内存用于缓存压缩结果:'416k'表示以16k*4为单位获取
    gzip_buffers416k;
    //压缩级别(压缩比1-9,级别越高,压的越小,越浪费CPU计算资源)
    //越小压缩效果越差,但是越大处理越慢,一般取中间值(官网建议6)
    gzip_comp_level6;
    //对哪些类型的文件用压缩,如txt、xml、html、css、js等
    //对特定的MIME类型生效,其中'text/html'被系统强制启用
    gzip_typestext/plain;
    //识别http协议的版本,不支持gzip自解压的浏览器,用户会看到乱码
    gzip_http_version1.1
    //是否传输gzip压缩标志
    //和http头有关系,加个vary头,给代理服务器用的,有的浏览器支持压缩,有的不支持
    //避免不支持的也压缩,根据客户端的HTTP头来判断,是否需要压缩
    gzip_varyon|off;
    //nginx做为反向代理时启用,off(关闭所有代理结果的数据的压缩),expired(启用压缩,如果header头中包括"Expires"头信息),no-cache(启用压缩,header头中包含"Cache-Control:no-cache"),no-store(启用压缩,header头中包含"Cache-Control:no-store"),private(启用压缩,header头中包含"Cache-Control:private"),no_last_modefied(启用压缩,header头中不包含"Last-Modified"),no_etag(启用压缩,如果header头中不包含"Etag"头信息),auth(启用压缩,如果header头中包含"Authorization"头信息)
    gzip_proxiedoff
    //IE5.5和IE6SP1使用msie6参数来禁止gzip压缩
    //指定哪些不需要gzip压缩的浏览器(将和User-Agents进行匹配),依赖于PCRE库
    gzip_disable"MSIE[1-6]."

    注意事项:

      • a. 不必压缩,因为压缩率比较小,同时会耗费CPU资源的。
      • b. 图片压缩并不能实际减少文件大小,反而会导致打包后生成很多同大小的gz文件。

    方案二:Webpack前端Gzip压缩方案【推荐】:

    Webpack前端Gzip压缩插件: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安装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插件:

    yarnaddcompression-webpack-plugin@6.1.1-D

    注:新版本 7.x 会报错,Cannot read property ‘tapPromise’ of undefined

    在 vue.config.js 中配置:

    image.png
    constCompressionPlugin=require('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chainWebpack(config){
    ...
    //方式一【本文使用】:
    config
    .when(process.env.NODE_ENV==='production',
    config=>{
    config
    .plugin('compression')
    .use(CompressionPlugin)
    .tap(()=>[{
    test:/\.js$|\.html$|\.css$/,//匹配文件名,开启js、css压缩
    filename:'[path].gz[query]',//压缩后的文件名(保持原文件名,后缀加.gz)
    minRatio:1,//压缩率小于1才会压缩
    threshold:10240,//对超过10k的数据压缩
    deleteOriginalAssets:false//是否删除未压缩的源文件(不设置或设置为false)
    //保留非gzip的资源,删除打包后的gz后还可以加载到原始资源文件,建议不要设置为true
    }])
    }
    )

    //方式二:
    if(process.env.NODE_ENV==='production'){
    config.plugin('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use(newCompressionPlugin({
    test:/\.js$|\.html$|\.css/,
    threshold:10240,
    deleteOriginalAssets:false
    }))
    }
    }
    }

    使用“yarn build”打包后目录会多出 .gz 文件,需要注意的如果没有设置filename的话,打包的目录会只有一个没有名称的 .gz 文件,并提示“Conflict: Multiple assets emit different content to the same filename static/js/.gz”。

    image.png

    当然,Nginx服务器也是需要开启 Gzip的功能,“gzip_static”参数开启后,Nginx就会读取预先压缩的gz文件,可以减少每次请求进行Gzip压缩的CPU资源消耗。

    server{
    //表示静态加载本地的gz文件
    //浏览器请求xx.js/css等文件时,服务器返回对应的xxx.js.gz文件
    //服务器会根据RequestHeaders的Accept-Encoding标签进行鉴别,如果支持gzip就返回.gz文件.
    //gzip_static开启后,nginx就会读取预先压缩的gz文件,可以减少每次请求进行gzip压缩的CPU资源消耗
    gzip_staticon;
    gzip_http_version1.1;
    }
    image.png

    这是我们在其它项目上的应用截图,可以看到加载速度还是有所提高,这个项目是3.2MB,可能性价比看不出来太高,但是如果50MB、100MB的话,性价比的优势非常明显。

    可以通过CURL的命令来,检查是否开启Gzip成功,如果content-encoding返回的值是“gzip”就可以证明已经是被Gzip压缩过了。

    curl-I-H"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https://xxxx/static/css/chunk-elementUI.a8b08852.css"
    image.png

    也可以通过F5,查看Network的情况,通过勾选“Big request rows”选项,来查看未压缩的资源大小的比对,如果发现两个大小不一样,同样,也可以表示Gzip压缩过。

    image.png

    以下是增加Gzip 压缩的一个实际效果对比的结果,我们可以找了其中的一个js文件“chunk-elementUI.71006ee3.js”来做一下比较,看看Gzip 压缩前后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 ①. 压缩前:在压缩之前这个js文件的加载时间是8.31s,文件的传输大小为593kB。
    • ②. 压缩后: 在压缩之前这个js文件的加载时间是1.75s,文件的传输大小为146kB。
    image.png

    可以通过Url的请求来对Request、Response 进行一个比较:

    image.png
      • (1). 表示用户浏览器支持二种压缩,包括 gzip 的压缩方式。
      • (2). deflate 与 gzip 使用的压缩算法几乎相同。
      • a.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 (1). 是用来告诉客户端,服务器是否能处理范围请求,以指定获取服务器端某个部分的资源。
      • b. 静态加载 gz 文件的响应头:Content-Encoding: gzip

    注意事项:

    • ①. Nginx服务器配置了静态 gz 加载后,请求文件变小不会导致请求卡线程。
    • ②. 保留了源文件,当删除 gz 后,浏览器会自动去请求原始文件,不会导致界面出现任何问题。

    四、【场景二】:前端工程化体系二:图片Webp导入与图片压缩方案优化:


    1. 问题点描述:

    项目在早期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png和jpeg类型图片,类似H5的下单页面会有大量的图片显示,比如商品的描述,商品的介绍、商品的规则参数、商品的头图等等,而首页是一个门户,如果打开经常延迟、卡顿,白屏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用户不好的体验,就不会来购买下单,可以看一下我们早期网站加载的问题点:

    image.png
    • ①. 加载的图片最大的大小是1.4MB,200KB以上的图片占60%。
    • ②. 加载的图片最长时间是9.93s,超过3s钟加载的占40%。
    • ③. 总体首页加载的资源是12.7MB,加载完成的时间为12s。

    2. 原因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数字化的时代,图片在网页设计和内容传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佳的网页性能,互联网图片格式从最早期的 BMP、PCX全面升级到JPG、PNG 等主流格式,而 WebP 作为一种新兴的图像格式,正以其众多优势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目前对于JPEG、PNG、GIF等常用图片格式的优化已几乎达到极致,因此Google于2010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图片压缩格式 — WebP,WebP为网络图片提供了无损和有损压缩能力,同时在有损条件下支持透明通道。


    3. 解决思路分析:

    WebP最初在2010年发布,目标是减少文件大小,但达到和JPEG格式相同的图片质量,希望能够减少图片档在网络上的发送时间。2011年11月8日,Google开始让WebP支持无损压缩和透明色(alpha通道)的功能,而在2012年8月16日的参考实做libwebp 0.2.0中正式支持。根据Google较早的测试,WebP的无损压缩比网络上找到的PNG档少了45%的文件大小,即使这些PNG档在使用pngcrush和PNGOUT处理过,WebP还是可以减少28%的文件大小。

    WebP 是一种由 Google 开发的现代图像格式,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压缩,同时保持较小的文件大小,WebP 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以及透明度(alpha 通道),并且它特别适合用于网络上的图像传输,因为它可以帮助减少带宽消耗和加快页面加载速度。

    • ①. 高效的压缩:WebP 提供了比 JPEG 和 PNG 更高效的压缩率,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质量下,WebP 图像通常具有更小的文件大小。
    • ②. 支持有损压缩:与 JPEG 类似,WebP 支持有损压缩,这对于希望减小文件大小而不必保留图像完整细节的用例非常有用。
    • ③. 支持无损压缩:支持无损压缩,这对于需要保留原始图像数据的场景(如文档或图标)非常有用。
    • ④. 支持透明度:WebP 格式支持 alpha 通道,允许图像具有透明度效果,这在设计网页元素、徽标或叠加层时非常有用。
    • ⑤. 动画支持:WebP 还支持动画图像,类似于 GIF 格式,但通常具有更高的压缩效率和更丰富的颜色支持。
    • ⑥. 跨平台兼容性:虽然 WebP 的初始支持可能有限,但现在大多数现代浏览器都支持 WebP 格式,这使得它在网络应用中的使用更加广泛。
    • ⑦. 开源和免费:WebP 是一个开源项目,可以免费使用和修改,这有助于推动其在各种场景中的采用。

    虽然 WebP 具有这些优势,但由于一些老旧的浏览器可能不支持该格式,因此在使用 WebP 时需要确保目标受众的浏览器兼容性。此外,对于不支持 WebP 的浏览器,可以提供回退方案,如使用 JPEG 或 PNG 格式的图像。

    image.png

    4. 技术点思路分析:

    以下在蓝湖上进行切图时,默认一般是使用png或者jpg格式,现在可以增加webp格式,点击下载后,可以同时放到文件夹下面。

    image.png

    可以通过Picture标签可以通过包含一个或多个元素来使用,根据屏幕匹配的不同尺寸显示不同图片,如果没有匹配到或浏览器不支持 picture 属性则使用 img 元素,用法如下,标签包含了三个元素:

    <picture>
    <sourcesrcset="~images/index/product.webp"type="image/webp">
    <sourcesrcset="~images/index/product.png"type="image/png">
    <imgsrc="~images/index/product.jpg"alt="Picture">
    </picture>
    • ①. 多个图片源:可以指定多个图片源,根据浏览器的支持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图片格式,在上面例子中,首先尝试加载product.webp,如果浏览器不支持webp格式,则加载product.png,最后再加载product.jpg。
    • ②. 标签的默认内容:它会在没有匹配的标签时被加载。
    • ③. src属性:用于指定默认情况下要加载的图片地址。
    • ④. alt属性:用于指定图片的替代文本,当图片无法加载时会显示这个文本。

    使用Picture标签可以提供更好的图片适配性,根据不同设备和浏览器的支持情况加载不同的图片格式,从而提高页面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image.png

    以上通过Picture标签方案,在H5的项目的落地实施,可以看到空间压缩率平均可以减少达到72%左右,加载的时间平均可以降低70%左右,通过比较发现:

    • 加载体积最大的图片1.4MB,转换为webp格式图片大小为526kb。
    • 加载耗时最大的图片9.03s,转换为webp格式图片时间为1.41s。

    五、【场景三】:服务器工程化体系一:HTTP/2方案与OSS方案优化:


    1. 为什么要使用HTTP2呢?

    HTTP/1.1的协议请求,并不能很好地地利用带宽,比如,一个 TCP 连接同时只能有一个 HTTP 请求和响应,如果正在发送一个 HTTP 请求,那其它的 HTTP 请求就得排队。

    很多浏览器对同一域名下不同请求的并发数量都有限制,以平时经常使用的Chrome浏览器为例,当前同一个域名下,最大的并发请求限制数量为6个,如果需要等待响应的请求数量超过6个以上,那么,后面这个域名的其它请求,就会进入等待队列,只有当前面的请求完成后,才会再被执行。

    image.png

    2. HTTP2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HTTP2的多路复用代替了 HTTP1.x 的序列和阻塞机制,所有的相同域名请求都通过同一个 TCP 连接并发完成,通过这个技术,可以避免 HTTP 旧版本中的队头阻塞问题,极大的提高传输性能。

    HTTP2的多路复用技术,为了解决网络中带宽越来越大而时延也居高不下,理想的消息传递方式,只要在 TCP 滑动窗口和拥塞窗口的处理范围内,发送端就应当源源不断的发送,接收端则源源不断的接收,HTTP2的多路复用代替原来的序列和阻塞机制,所有就是请求的都是通过一个 TCP 连接并发完成:

    • ①. 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浏览器限制同一个域名下的请求数量的问题。
    • ②. 同域名下所有通信都在单个连接上完成,同个域名只需要占用一个 TCP 连接,使用一个连接并行发送多个请求和响应。
    • ③. 单个连接可以承载任意数量的双向数据流,单个连接上可以并行交错的请求和响应,之间互不干扰。

    3. Nginx配置Http/2:

    要让 Nginx 支持 HTTP/2,需要确保您的 Nginx 版本是 1.9.5+,因为这是引入 HTTP/2 支持的版本。此外,HTTP/2 需要 SSL/TLS 支持,因此,还需要配置 SSL 证书。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 Nginx 配置示例,展示了如何为 HTTP/2 启用 SSL:

    server{
    listen443ssl;
    //告诉Nginx在443端口上以SSL加密的方式启用HTTP/2
    http2on;
    server_nameexample.com;

    // ssl_certificate 和 ssl_certificate_key 指令指定了 SSL 证书和私钥的路径,确保替换 example.com、证书路径和网站根目录路径。
    ssl_certificate/path/to/test.pem;
    ssl_certificate_key/path/to/test.pem;

    #其他配置...
    }
    image.png

    在配置好 SSL 和 HTTP/2 之后,重启 Nginx 以应用新的配置:

    sudoservicenginxrestart

    4. Nginx配置Http/2落地实践比较:

    image.png

    4. 【落地方案二】静态资源分散不同OSS域名加载方案:

    如今互联网时代在高速发展,对网站的访问速度越来越高了,往往在图片加载的时候,会遇到卡顿、超时、缓慢的情况产生,从而需要将大量的文本类资源(如css、html、图片、txt文本)都可以通过云储存为商户实现了快捷稳定的服务。

    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微服务技术的日趋盛起,在近几年的开发过程中,存储数据的样式种类越来越多,对数据的安全和性能的平衡等,我们需要的文件系统的特性也越来越多,不在局限于本地的文件系统存储。

    image.png

    随着项目的不断增长,图片或视频等文本类型的资源,也逐步由存在本地演进到存放到自己的文件服务器,后面托管到到第三方的云平台。

    image.png

    目前公司的项目中,全部应用于阿里云的云对象存储OSS,是一款海量、安全、低成本、高可靠的云存储服务,提供最高可达 99.995 % 的服务可用性,多种存储类型供选择,全面优化存储成本,OSS可用于图片、音视频、日志等海量文件的存储,各种终端设备、Web网站程序、移动应用可以直接向OSS写入或读取数据。

    image.png

    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用海量互联网带宽,OSS可以实现网页或者移动应用的静态和动态资源分离,提供原生的传输加速功能,支持上传加速、下载加速,结合CDN产品,提供静态内容存储、分发到边缘节点的解决方案,利用CDN边缘节点缓存的数据,提升访问的速度。

    image.png

    优化一:HPPT/2 + OSS云存储 + CDN:

    比如像图片服务器,我们可能会按功能分为不同的OSS进行CDN加速,再使用CNAME映射多个域名,这样,就可以防止同一个域名最大6个的并发数据限制,另外,再加上CDN的可以分担源网站压力、避免网络拥塞,确保在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加速网站内容的分发,提高资源访问速度。

    image.png

    将不同业务的静态资源分散不同OSS域名加载,再加上服务器Nginx开启了HTTP/2,可以看到不同的类型的资源,如图片、CSS、JS资源都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加载,并没有阶梯式的加载资源,同时,再配合CDN缓存在离用户更近的服务器节点上,这样可以加速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访问速度。

    image.png

    优化一:小程序分包与资源OSS迁移:

    微信小程序的分包是指将小程序的不同功能模块分别打包成独立的代码块,以便于分布式部署和加载,对于提升小程序性能、优化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 ①. 通过分包,小程序可以按照功能、页面等维度进行拆分,使得代码结构更清晰、维护更便捷。
    • ②. 分包还可以有效减少小程序的加载时间和网络流量,提升用户体验。

    最开始由于业务的需求,需要开发小程序,一些静态资源如图片、CSS、js文件是在本地存储,在最开始的小程序主包大小限制为2MB,功能是完全够用的,也没有出现问题。

    image.png

    但是,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的发展,功能的不断完善,功能模块的不断增加,到后面2MB肯定是不够的。

    image.png

    此时,将小程序的静态资源全部迁移到OSS上,再配合CDN的加速,将一些不常用的模块进行分包处理,在小程序启动时,默认会下载主包并启动主包内页面,当用户用户进入分包内某个页面时,客户端会把对应分包下载下来,下载完成后再进行展示。


    优化三:OSS缩略图增效:

    项目中常常会遇到加载多张图片的场景,用户不想下载每张图片的原图,如果只想大概预览这些图形的样子,还是进行原图加载,即占用带宽,又耗费用户大把时间。

    在列表中使用原图加载会很卡,甚至闪退,有时候需要10几分钟才能加载完成,导致业务工作效率低下,缩略图是大图片的缩小版,即可以节省带宽,用户又可以预览缩略图来找想要的那一张图片,不用点击所有的图片,比如一些场景:

    • ①. 商品列表中需要展示10几个商品,不需要显示原图。
    • ②. 海报列表中需要显示所有的海报图片(往往一张海报就是10几MB),所以,只需要大概知道长什么样子的小图片代替即可,等用户真的需要下载,可以点击“海报详情”进行下载。
    • ③. 后管系统浏览一个案件上传的图片,往往需要大量的拍照图片来证明用于案件的审核。
    • ④. 后管列表中,商品的详情图片如果需要修改,不需要把原图显示出来,只需要显示对应的小图,因为操作人员不是每张都要编辑,只需要替换有问题的图片即可。
    image.png

    当用户上传到OSS上,可以通过添加后缀的形式来生成多个缩略图,这些缩略图可以用于不同的用途,如在文章列表中显示缩略图、在文章内部显示缩略图等。

    将图片放到阿里云OSS上,加载列表时在图片后拼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并使用适当大小的缩略图,列表中使用缩略图加载图片会流畅很多,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就可以了:

    //参数拼接
    ?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h_100,w_100

    //缩略图举例
    文件URL为https://oss-console-img-demo-cn-hangzhou.oss-cn-hangzhou.aliyuncs.com/example.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300/quality,q_90。
    • ①. 回源原图:对原图example.jpg添加图片缩放resize不会影响原图的任何信息。

    • ②. 回源处理后的图片:对原图example.jpg添加图片缩放resize以及质量变换quality参数后。

    针对OSS内存储的图片文件(Object),还可以在GetObject请求中携带图片处理参数对图片文件进行处理,例如添加图片水印、转换格式等。

    将需要加速加载时间、节省存储空间、减少带宽费用或者以合适的尺寸呈现图片时,需要进行图片缩放,OSS支持通过图片缩放参数,调整Bucket内存储的图片大小。

    image.png

    通过上面案例展示,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 ①. 单张图片原图是平均2MB左右,加上缩略图后平均在5KB左右。
    • ②. 单张图片原图加载时间是平均15s左右,加上缩略图后平均在300ms左右。
    • ③. 整体图片原图加载是73.4MB,加上缩略图后是1.6MB,空间节省了97%左右。
    • ④. 整体图片原图加载时间1.6min,加上缩略图后6.41s,时间加快了9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