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十问网红多模态 AI 应用:胃之书_AI阅读总结 — 包阅AI

包阅导读总结

1. 关键词:胃之书、多模态 AI、产品创新、增长困境、用户需求

2. 总结:本文对网红多模态 AI 应用胃之书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包括产品特点、创新之处、增长历程、数据表现、用户需求等,指出其虽有亮点但存在增长放缓、留存率低等问题,探讨了其是否为一波流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

3. 主要内容:

– 为何写胃之书分析

– 作者作为终身用户和资深产品经理有独特视角

– 胃之书是什么

– 多模态 AI 驱动的食物洞察和记录应用

– 核心流程为拍照或上传美食图片,AI 识别菜品等

– 胃之书的创新

– 简化上传流程

– 流式输出暴露 JSON

– 震动反馈

– AI 生成推送文案

– 黑白配色凸显彩色菜品

– 商业闭环

– 胃之书的增长之旅

– 经历从技术圈到小红书的爆发

– 面临增长陷阱,小红书活跃未助其在美食榜冲更高

– 胃之书的数据

– 初期收入亮眼,后续增长放缓

– 下载量预估,日活较低,次留较高

– 用户为何使用胃之书

– 吸引美食爱好者和年轻女性

– 满足需求不足,用户留存依赖特定群体

– 媒体狂欢背后的行业困境

– AI 应用稀缺与市场期待落差致媒体报道

– 作为终身用户的直观体验

– UI 好看但深度功能和用户价值有待提升

– 胃之书是不是一波流产品

– 有一波流特征,需持续创新优化避免昙花一现

– 胃之书没做好就去做心之书是不是对的

– 胃之书天花板低,创始人开发新产品心之书

思维导图:

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wo7O8ro0FxcqIz2myGvIBg

文章来源:mp.weixin.qq.com

作者:AI产品黄叔

发布时间:2024/8/2 2:34

语言:中文

总字数:6663字

预计阅读时间:27分钟

评分:91分

标签:多模态AI,AI产品,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市场营销


以下为原文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用户推荐转载,旨在分享知识与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邮箱 media@ilingban.com

胃之书是过去两个月突然蹿红的一款“伪现象级”AI应用,那之所以说是伪现象级,是因为它更多还是依靠小红书和媒体的一波推高,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像妙鸭和哄哄模拟器那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当然,它的产品设计和思考,有非常多值得借鉴的,那这一篇十问系列,会从多个角度尝试去看的更加清楚一些,包括:

01 为何是我来写?

作为终身用户和资深产品经理,我有独特视角分析胃之书这款热门AI应用。

首先,我是胃之书的终身用户,并且把它一直放在手机的首屏,日常吃饭也尽量去拍照记录:

其次,我作为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过去也写了很多AI应用的分析,现在在给几家AI公司做产品顾问,自己也在开发AI应用,包括也听了、看了不少对胃之书赵纯想的访谈内容,也写过一些简单的思考分享,数据反馈也还可以:

那在研究和体验之后呢,确实也有一些困惑,所以写了这一篇十问,嗯。

02 胃之书是什么?

胃之书是一款多模态AI驱动的食物洞察和记录应用,简化了美食记录流程。

在Appstore的产品介绍里,有这么两句话值得琢磨:

饮食之趣味,胃口之史书

应用描述:胃之书Bellybook,是一款由多模态大语言模型驱动的食物洞察和记录应用。


饮食之趣味,对应着食物洞察;AI帮你理解食物背后的趣味

胃口之史书,对应着记录;AI帮你快速完成记录

这一切,源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即:AI可以看懂你上传的美食图片~

胃之书的核心产品流程,就是用户点击拍照按钮,把美食图片现场拍摄下来,或者是从相册里打开上传,大模型会识别出具体的菜品,并等待用户确认,确认完毕后会开始调用AI去检索每个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对应的卡路里等信息,最后完成保存。

一次美食之旅就over了。

在主流程之外,胃之书也尝试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做一些测试玩法:

比如,可以加好友看好友的食谱(我没有饭友),可以看自己吃了哪些菜品(但我的记录好像没有自动归档?),可以看每个月都吃了什么:

03 胃之书的创新是什么?

胃之书通过简化流程、UI设计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创新,赢得用户青睐。

胃之书能火,还是有不少创新的,它的创新点有哪些呢?有这么几点:

第一. 简化上传流程

不管过去需要多少步,现在只需要拍照上传,多模态的介入,就能完成大多数的步骤,包括:识别菜品、卡路里标记、菜品的渊源等。

整个流程是非常简单和丝滑的。

第二. 流式输出暴露JSON

下面记录员实时在吐出一个个字符串,原本是开发测试时来观察大模型输出的一个窗口,没想到用户居然意外喜欢这种AI科技感,于是做了保留。

第三. 震动反馈

在设置里,可以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在很多按钮点击,流式输出时,会有震动反馈。

这个交互过程中的小体验,有一定的加分,被很多开发者忽略了。

第四. AI生成推送文案

根据赵纯想自述,每天中午的Push文案推送,是用AI手动生成的。因为我没开推送,所以暂时体验不到。

据说这个推送对于新用户的次留有很大的作用。

第五. 黑白配色凸显彩色菜品

UI上,胃之书也得到了不少的好评,App主体用黑白色调,确实可以凸显彩色的菜品:

第六. 商业闭环

胃之书在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拉新和付费两个点:

1 限定了普通用户的每日Token消耗量

2 如果想增加,可以拉新后,获得每日限额的永久上限增加

3 实在是用完了,请付费

4 付费的话,年会员和永久会员是一个价,都是198元/人,用价格锚点来吸引用户购买永久会员。

一个典型的冲动消费流程是:

用户是看到推荐,好奇下载,记录后很快把Token消耗完,于是去拉新,拉新完还是很快就没了,于是看了下价格,年会员价格居然和永久会员价格一样,咬牙买了永久!

整体来看,由于产品设计好看,加美食记录是一个女生偏爱的事(很多女性朋友吃饭时,很喜欢先拿出手机拍一下),所以传播上,在小红书爆了:

04 胃之书的增长之旅

胃之书的增长经历了从技术圈到小红书的爆发,但也面临AI应用常见的增长陷阱。


“拐点就是上线的第三天,其实已经冲到付费的榜单的前三就再也没出来过”

“第一波最大的量来自于twitter推特,twitter上一些技术好友帮我转发了,引发了第一波。当然这些前期的存留存非常的差”

“做哲学自媒体的我从来没有做过小红书这个平台。但既然要宣传APP我觉得所有平台都要启动。没想到在小红书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评论区的经营上,我基本做到了每一条我都会回复。”

“它有一个自增长的效应,就是所有发布胃之书体验图文的人,还可以在我这儿领会员。那么发布这样的图文的人越多,就有越多的人来找我领会员。越多的人来找我领会员。我的帖子点赞就越多,评论就越多,就增长飞轮就转起来了。”

以上来源于十字路口对胃之书赵纯想的播客访谈内容,具体链接文末有。

那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它的Appstore排名情况:

可以看到有几点:

首先是峰值就在4月25日,冲到了免费榜14(历史最高),其次是付费榜第三(这个排名比较稳定,目前是第四)

其次,这个榜单是美食佳饮细分品类的,并不是总榜,竞争要小很多,甚至你能拿到一些付费用户,就可以很容易上榜,我们来看畅销榜单的其他产品:

除了下厨房,胃之书,其他你听过哪个呢?甚至这个懒饭上一次更新是1年前,菜谱大全、Brewfather也都是半年以上没更新的产品了。

接着,后续小红书的活跃,也并没有再帮胃之书在美食佳饮免费榜上冲的更高。

05 胃之书的数据如何?

胃之书在上线初期表现亮眼,但随后增长放缓,反映出产品面临的挑战。


除了榜单情况,收入数据上,根据赵纯想的自述:

作为付费内购app,胃之书在刚上线的五月,收入就达到了1.2万美金,冲到苹果美食佳饮分类里的第三名(第一名是下厨房)。

From 暗涌《对话赵纯想:一个文科生如何做出榜三的AI应用》

这个数据现在如何呢?

上左图是我在7月6日截取的永久会员数量图,上右图是8月1日中午请朋友截取的如果永久会员数量为真,期间增加的永久会员数量是:203人,总收入是40194时间总共是27天,可以计算得出日收入在1500元左右

假设这个是70%的用户付费选项(永久会员的诱惑真的太大了哈哈哈),剩下购买月会员的贡献每月也就在2000元左右。

加总起来7月的收入大约在47000元左右。

更关键的是,这些几乎是纯利!

「暗涌」:你现在有什么成本?

赵纯想:大模型都在价格战,而开发者只有我一个人。几乎可以说是0成本。

From 暗涌《对话赵纯想:一个文科生如何做出榜三的AI应用》

甚至还有传言说,大模型厂花钱拿胃之书的独家多模态大模型。。。这个我们就不展开了,听听得了。

下载量来看,根据七麦的预估:

累计下载在10万次左右,根据我的经验判断,日活低于1万(更准确说是5k左右)。

为何持续在掉呢?赵纯想在某次访谈里提及:

胃之书的目标用户群是哪些人?如何确定是这些人群的?

赵纯想:最开始不知道什么人会喜欢。但是实践下来和小红书用户重叠度高。21 岁到 27 岁的女性用户。

from 特工宇宙《对话「胃之书」作者赵纯想,从无心之举到被周鸿祎翻牌子。》

加上在小红书里发笔记可以拿免费会员权益,所以早期获得了比较大的曝光,那我们现在再去小红书里搜索:

可以发现,进入到7月份,笔记的数量已经下降到个位数,并且点赞量普遍很低。

主要用户来源于小红书,但笔记曝光大幅下降,带来的拉新量自然也会大幅下降。

次留是多少呢?

Q:胃之书有一个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数据,就是用户次日留存接近 50%,你觉得是产品上做的哪些点让用户这么着迷,并且愿意持续使用呢?次留现在其实都已经 59% 了。

次留首先通知要做好,就是第一天下载之后,第二天必须通知到位,那么通知就涉及到有多少用户愿意打开你的那个通知的请求,尤其对于苹果用户。

from 阶跃星辰开放平台 《「胃之书」赵纯想:不停地发布是独立开发者的核心奥义》

06 很关键的问题:用户为何使用胃之书?

胃之书主要吸引美食爱好者和年轻女性用户,但在满足深层次需求上仍有不足。


这是一个极其影响产品寿命的问题,我们能看到胃之书的有力爆发,但随后的疲软似乎说明口碑自传播并没有建立,先看一下一条用户“差评”:

这位用户的需求反映出他希望胃之书能成为一个全面、准确、智能且易用的饮食记录和健康管理工具。当然,目前的胃之书离这样需求的满足还很远。

我们倒不是说胃之书非得做到这样的全面,那我们想一想,胃之书到底满足了哪一类用户什么样的需求?

仔细思考一下,减肥人群/健身爱好者/慢性病患者/营养学学生或专业人士/孕妇或哺乳期妈妈/餐饮业从业者,这些都会类似前面这位用户那样,需要比较专业的AI分析,但胃之书显然不是:

Q:你之前提到小红书上 20 多岁的年轻女性是胃之书的主力用户,这个发现如何影响你的产品设计?

当我察觉到女生对胃之书非常喜欢的时候,我就在想原因何在?是当女生看到 AI 在全心全力地为她输出,用了那么大的劲最终目的只是为她输出了一个精美的饮食记录小卡片的时候,我觉得女生比较吃这种过程。

from 阶跃星辰开放平台 《「胃之书」赵纯想:不停地发布是独立开发者的核心奥义》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愿意使用胃之书的用户,更多是:

美食爱好者,喜欢记录和分享美食经历,20-27岁女性,比较吃好看的UI和交互,更有意思的是,胃之书设置了终身会员198元=年会员的价格歧视,以及稍微记录两条美食就会发现Token不够用,这种卡点让很多用户会冲动付费。

07 媒体狂欢背后的行业困境?

胃之书受到广泛关注,反映了当前AI应用稀缺与市场期待之间的巨大落差。

我首次关注到胃之书,还是6月底,老周邀请他在360AI新品发布会上的亮相:

(from 公众号特工宇宙)

随后,Founder Park的AGI大会,小红书作者“互联网小牛马”的一篇帖子,也分享了赵纯想的一些“暴论”,很多点赞:

各种媒体的报道,也让他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那为何这么多媒体报道呢?

个人判断,这背后的原因,有个深刻的供给不足的问题:

当下AI应用的稀少,和AI浪潮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

以至于出现一个不错的产品,就会带来媒体的狂欢。就如为何我写胃之书一样,好的产品太少了。。。

08 作为终身用户,我的直观体验是什么?

胃之书的UI吸引人,但在深度功能和用户价值方面仍有待提升。


主要有几点:

  1. UI是产品的第一生产力:胃之书产品最核心还是UI好看+输入有趣。也因此吃到了早期的一波小红书女性用户;
  2. 在饮食记录上叠加了多模态,但这更多还是输入层面的优化,饮食记录这个需求当前没有满足的很好!
  3. 举个例子,胃之书只是记录了食物,以及对食物的一些来源做了搜索展示,就没了,我吃的营养如何,是否会引起肥胖或者不健康,每天摄入的卡路里会不会超标,这些都没有更进一步的满足,当前产品简单停留在记录这一层面。
  4. 那这就会导致用户对记录的预期降低:如果我不是记录狂魔,为何我要持续使用胃之书记录我的饮食呢?

09 胃之书是不是一波流产品?

胃之书展现出一波流产品的特征,需要持续创新和优化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先给个一波流的定义:

一波流产品是指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获得大量用户关注和媒体报道,但随后热度迅速下降,难以维持长期增长和用户粘性的产品。

我们回看一下前面的内容,胃之书更多是满足了一小撮有记录美食习惯的年轻女性用户群,对于这类用户之外偶然被捕获进来的用户,它就存在下面的问题:

虚线下方的真相很残酷:

胃之书还不是一款通常意义上的好产品,对于用户需求的切入做了一些满足,但没有满足的很好,且产品的迭代也并没有快速去补齐这些,导致用户在尝鲜后,并不会长期使用,留存差,也进一步导致了产品的成长潜力有限。

从目前来看,胃之书有几点是符合一波流特点的,比如:

快速爆红、产品新颖、媒体关注,但对应的用户留存率低,也很依赖小红书的单一渠道。

我们检查了一下各个渠道后也发现:

    • 小红书-近半个月自来水笔记仅两篇,且曝光互动仅有个位数;
  • 有很明显的一波流产品痕迹。

    那对于AI应用而言,如何能避免一波流呢?

    对于胃之书来说,首先是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对于饮食记录的更深层次需求是什么?基于这些再把用户反馈抽象一层,来看哪些核心功能对于北极星指标会更有效?然后再拓展产品的应用场景,比如和健身App、医疗健康等的合作。

    除此之外,用户存进来的数据资产,怎么样进一步强化?AI可以基于这些资产产生出什么更多价值?个性化推荐(到了某地根据我的口味推荐餐馆?)、健康分析(卡路里摄入、营养成分分析?)都有可能。

    还有就是社交功能,目前看起来还是稍微鸡肋一些,怎么样让大家在产品内能有社区氛围?比现在只是单纯的添加好友会更有意思。

    比如胃之书的周边、线下活动、社群、品牌形象和价值主张,可能都有值得探索的点。

    10 胃之书没做好就去做心之书是不是对的?

    面对胃之书的天花板,开发新产品或许是创始人在AI红利期的明智选择。

    查看了一下赵纯想的最近在推特上的发言:

    有几个感受吧。

    首先是,胃之书核心业务流程没变,但做了一些细节的优化,值得夸奖,但在整体产品功能上仍旧没有覆盖更多需求。

    其次是,作为独立开发者,当前选择了继续做一款新产品:心之书,看起来是一款类似于Dot的智能助理类软件。

    接着是,看起来胃之书的产品定位还是会比较聚焦在当前的能力上,不会过多去拓展。

    这里面就有两种选择策略:

    但从访谈内容来看,或许并不是他的选择方向:

    「暗涌」:你最近参加了这么多创业者活动,是为了给胃之书融资吗?

    赵纯想:是。但聊了一圈后,我发现胃之书本身可能不适合融资,它的天花板太低了。美食佳饮类APP的头部是下厨房,其月收入是12万美金,只是胃之书的12倍。VC不愿意投增长倍数这样低的项目。

    如果不适合融资,胃之书的天花板也很低,或许花更大的精力尝试拓展胃之书,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暗涌」:怎么才能赚到10个亿呢?

    赵纯想:不停地写代码,剩下的交给天意。

    除了在继续优化胃之书之外,相信赵纯想已经在花不少精力投入在新产品:心之书上,在他的理解来看,AI笔记赛道会有个大玩意出现,这个大玩意目前方向或许形成了共识,但怎么做没有形成共识。

    在非共识的好赛道上,会出现大机会,这是他的一个选择。

    现在确实是一个红利期,各家大模型厂都在寻找AI应用,以便能让自己的Token消耗变得更高,或者说占有一个更大的市场,所以下半年会有蛮长一个周期属于AI应用:

    「暗涌」:你现在有什么成本?

    赵纯想:大模型都在价格战,而开发者只有我一个人。几乎可以说是0成本。

    看下来,胃之书确实是定位决定了天花板,赵纯想把自己的更多精力放在了新产品心之书上面,或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凭借着这一波IP的建立,新产品能有一个更好的增长基础,或许能跑出不一样的空间!

    总结

    整体来说,对于胃之书的出现,黄叔还是很开心的,要么我也不会直接选择终身会员,不过在使用完之后,也明显发觉在产品层面,胃之书远远算不上我心目中的好产品,不管从用户口碑、自然传播、榜单数据来看,也充分能看出这款产品当前的走势趋向于低位平稳。

    某种角度上,这也体现了AI应用的用户认知鸿沟:胃之书的使用体验与用户预期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当前AI应用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我一直有个判断是,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仍然会是AI应用的红利期,只要你能做出不错的产品,大模型厂、媒体,都会拼命地把眼光投向你,机会大大的,相信这也是赵纯想开始开发心之书的一个考虑点。

    真心希望,大家都可以从哄哄模拟器、胃之书这样的好应用里学习到更多,做出更好的AI应用,让整个AI浪潮得到更加充分的落地,这样,这篇文章的价值就达到了!

    共创者

    本文感谢两位共创者:

    即刻@AI增长小兵

    桐树飞雨,AI&B端产品,微信lty10106

    参考

    他飘了、碎了、开悟了,然后做出了付费榜第 3 的 AI 应用|对谈赵纯想:「胃之书」创始人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812f94cdd230b23b362e43?s=eyJ1IjoiNWVmOTQwYzJlOTM0MTgxODBmMWEyMmQzIn0%3D

    对话「胃之书」作者赵纯想,从无心之举到被周鸿祎翻牌子。https://mp.weixin.qq.com/s/dT9bDEXiQ6FyB7Efyx_ZHA

    「胃之书」赵纯想:不停地发布是独立开发者的核心奥义https://mp.weixin.qq.com/s/HaQcuW28fiCs6kXwsIdu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