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阅导读总结
1. 关键词:创业公司、35 岁+、人才、核心竞争力、成长
2. 总结:本文探讨了创业公司中 35 岁+人才的生存状况,通过海格管家沛霖的经历,表明跟对人、具备特定特质并不断学习,能让 35 岁+人才成为创业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
3. 主要内容:
– 创业公司 35 岁+人才并非洪水猛兽,用好了能创造价值
– 以海格管家的沛霖为例
– 2014 年从国外留学回国,加入上海广告公司后回老家昆明,选择加入小广告公司,遇到长期合伙创业伙伴
– 两个老板梦娅和董凡,互补型合伙,选择长期有价值的事并坚持
– 沛霖能合伙创业近 10 年的原因
– 爱操心,把公司事当自己事,不在乎分工和福利
– 较真,专注钻研,在用户运营岗位深耕 10 年
– 向外学,参加活动,链接顶级人才,提升认知力
– 沛霖因选对人、做擅长事、与公司共成长,成为不可或缺的元老
思维导图:
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CWYop7-xnB8su6LxXR-Q9A
文章来源:mp.weixin.qq.com
作者:张美吉
发布时间:2024/7/25 0:07
语言:中文
总字数:1347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评分:88分
标签:创业公司,职场发展,年龄焦虑,人才管理,个人成长
以下为原文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用户推荐转载,旨在分享知识与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邮箱 media@ilingban.com
本文来自虎嗅源流-张美吉
头图|视觉中国
很多人问我,创业公司有没有35+的人。当然有。过得好的呢?当然也有。35岁+,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不是洪水猛兽,用好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创造价值正当时。
很多人年纪轻轻已经老了,很多人岁数大了但依旧年轻。这背后核心就是看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年轻态。
我采访了3位在创业公司就职的35岁+人才,聊一聊他们是如何在35岁+的年纪,却过得越来越松弛。
张美吉:
01 加入创业要趁早,跟对人远离35岁+焦虑
海格管家的沛霖和我认识很久了,她是在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元老。创业企业用人,核心竞争力岗位一定要内化在体内,反复打磨,沉淀,迭代,核心竞争力团队的构建,重点是人才筛选质量和迭代节奏。她就是早早跟对了人,趁早加入创业公司,为自己35岁职场打下了好基础的代表人物。
2014年沛霖从国外留学回来,加入上海的广告公司,为了长期发展,回到老家昆明,但当时可以选择的好公司不多,她不想做太稳定挑战少的工作,就把目光转向了创业公司。她选择加入一个小广告公司,团队人数不多,用户规模也不是最大的,但比较灵活,也是自己热爱的方向,她在这里遇到了后来长期合伙创业的伙伴。
她有2个核心老板,一个老板是梦娅,情商高、商业敏锐度高、善良,早早看到了海格管家这个创业机会并创建公司。还有一个老板是董凡,聪明,勤奋,轴。他接手梦娅的商业梦想,把海格管家做大做强。他们的共同点是选择了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这件事,他们属于互补型的合伙关系,彼此需要,彼此支撑。
当年沛霖选择加入海格管家,也是看好这两个老板人品好,做事靠谱,商业化能力强,她回忆之所以能和他们合伙创业近10年,主要自己有3个特点:
1、爱操心:公司有难题,会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她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解决难题,如何解决难题,不会在乎是不是自己岗位内的事,自己能分到多少福利。因为创业公司很多时候岗位分工没那么明确,谁看到活,谁能干,干好了,更重要,对公司更有价值,总是纠结该谁干,很多活就没人干了。
2、较真:有钻研精神,做事非常专注,把自己的长板拉得很长,在用户运营这块,她就做了10年,这个岗位,公司也曾找过很多人,但发现很多空降人才落不了地,一些专家类的岗位,外招可以解决,但是和内部链接,深度融合的用户运营岗位就很难找到现成的人来做,需要这个人非常熟悉公司,熟悉产品,熟悉用户,熟悉团队,融合在一起,生长出更适配公司的运营能力,这块只有长期呆在公司的元老才能做到。
3、向外学:除了在公司内部把活干好,她也经常出去学习,参加过很多次九十里私董会的活动,她觉得人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认知里,做业务的人容易陷入细节里,需要不断地链接顶级人才,不断地和高手过招,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才能减少自己的盲区,提升自己的认知力。不停止地进步才能紧紧跟上进步飞速的老板们。
沛霖能在创业公司干10年,和她选人的眼光有很大关系,一开始没有选那种规模很大看上去风光的老板,选择了高速成长、有热情、有干劲的使命型老板,跟对了人,做擅长的事,跟公司一起成长,35+, 成为了创业公司不可或缺的元老级的人物。
点击下方进入张美吉的源流,阅读全文⬇️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